台灣之光推手潘瑞根



 


 



 


台灣之光推手潘瑞根:磨練體能,更磨練品格


作者:許芳菊  出處:親子天下


 


新台灣之光,國立體育大學研究生陳彥博跑完「全世界最寒冷馬拉松」,成為國內首位征服北極馬拉松選手,並以第三名佳績抵達終點。他的幕後推手,也是「超級馬拉松」好手林義傑的教練-潘瑞根教練,藉由嚴格的紀律,鍛鍊孩子的心性...


○○七年,林義傑以一百一十一天完成橫越撒哈拉沙漠的壯舉,不但振奮台灣人心,更寫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錄。這位看起來身材不高大,跑得不算快、跳得也不夠遠的大男孩,卻在超級馬拉松的領域,找到一片天空,實踐了自己的夢想。
從撒哈拉沙漠回來不久,林義傑在接受媒體訪問時,不斷提起一個人,就是他的教練潘瑞根。
「如果沒有他,就沒有林義傑的故事,」林義傑語帶感念地說。
潘瑞根今年五十二歲了,不似一般人想像的魔鬼教練那般嚴厲,反而溫文儒雅、和藹親切。在成淵高中的田徑場上,潘瑞根手上拿著碼錶,眼睛盯著田徑隊選手,專注地觀察他們的表現,不時露出燦爛的笑容,為孩子加油。
雖然心臟裡放了支架,已經不能跟著學生下田徑場練習,但潘瑞根訓練選手的能力,持續展現在孩子的成績上。目前他所帶領的成淵高中田徑隊,連續多年奪得全國中學運動會的團體冠軍,他所教出來的徒子徒孫,更在運動界、教育界持續發揮廣大的影響力。
不過,最特別的是,這位運動教練最在乎的,並不是學生在田徑場上的比賽成績,他花最大力氣的,也並非在孩子體育技能的訓練。


多方面培養選手能力


「訓練小孩比賽讓他們得第一名,我並不會很興奮,我只是分享他們的喜悅。真正讓我高興的是,當我看到這個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可以延伸到他的未來,他的家庭,甚至帶給社會好的影響力,這反而會讓我很振奮,」潘瑞根說。
成淵高中田徑隊三年的訓練,除了運動技能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一年級的公共服務、二年級的專題報告,與三年級的幹部領導訓練。
在潘瑞根的理念裡,做公共服務,就是給小孩一個觀念,你可以去服務別人,而且是主動,不求回報的。這種態度會讓別人接納你,也會讓你自己接納你自己。
二年級的專題報告,更是特別,每個田徑隊員都要選擇一個專題研究做報告,而且報告時要穿西裝、打領帶,對著台下特別邀請來的七、八十名聽眾侃侃而談。
為什麼一個運動員需要有這樣的訓練?


潘瑞根說,這是要培養他們面對群眾講話的自信,不會慌張,這也可以轉移到田徑場上,面對比賽的高壓時,可以緩和,可以有自信。而且學會穿著的場合要分明,要用心準備。
三年級的田徑隊員,更要開始扮演領導者的角色,帶領學弟們執行不同的任務。潘瑞根說,用這樣的方式帶領這些運動員,讓他們知道,自己不是只會跑步,他們有很多東西會呈現出來。


嚴格的紀律要求


問田徑隊的孩子,每個人都說潘瑞根教練人很好,很親切,但這並不表示他的訓練很寬鬆。
潘瑞根自己也說,「我私底下很隨和,但在訓練課表上不會太仁慈,因為如果我對學生仁慈,以後他在比賽的時候,競爭對手就會愈來愈多。」學生可以跑六圈的,絕對不會只讓他跑三圈,因為後面這三圈是他進步的關鍵。
潘瑞根的嚴格,也展現在他對生活紀律的要求上。
當年背著大背包,跑到西湖工商懇求加入田徑隊的林義傑,由於身材矮小,潘瑞根還以為他是個小學生,一連拒絕了他好幾次。後來林義傑終於加入田徑隊,跟隊員和潘瑞根住在學校裡。他記憶最深刻的,一個就是潘瑞根非常注重生活紀律,尤其是時間的管理非常嚴格;另一個就是潘瑞根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寫訓練日記。
林義傑回憶那時,早上五點鐘就要起床,有位學長負責叫起大家床,都這樣摳、摳、摳(用力敲床板),那時真的很痛苦,但這就是磨練。起來之後,五點半就出去訓練,八點多回來後就開始打掃,一天打掃三次,要掃到摸不到灰塵,那時覺得簡直比當兵還辛苦。
在嚴格的紀律與磨練之外,更令人難忘的則是潘瑞根對學生在情感上與精神的支持鼓舞。
在西湖工商擔任田徑隊教練時,潘瑞根要求每個田徑隊隊員每天都要寫訓練日記。
「寫日記可以讓我了解他們當天的狀況,他們有心事可以寫下來,我看到了就可以幫助他們、關心他們。這種互動會建立一種信賴關係,他會愈來愈信賴你。當小孩信賴你的時候,你就可以當一個魔法師,去幫小孩圓一些夢想,」潘瑞根說。
當時常常改日記改到半夜兩三點的潘瑞根,有時在日記裡發現孩子身上沒錢,甚至連看醫生都沒辦法,他就在信封袋裡放進一兩千元,然後把信封塞在日記裡,默默地幫助這些孩子。


幫孩子圓夢


現在在成淵高中,帶著跟他差距將近三十五歲的孩子,潘瑞根也隨著時代改變,認真學著寫部落格,學生常常會上部落格跟他談天,就像當年寫日記一樣。他更透過影像記錄,只要那天有訓練、有活動,就會拍照燒成一張光碟,「因為每個孩子都有故事,」潘瑞根認真的將學生的紀錄光碟,整齊地歸檔在自己的座位上,隨時讓學生拿去拷貝。
潘瑞根的學生裡,有不愛念書的、有學習障礙的、有混過幫派的、也有家裡窮得無法照顧的,但在潘瑞根的眼中,這些孩子都是一個個有夢想的寶貝。
「有的想要考上大學,有的想要跑出全國第一的成績,我就來試試看,看能不能幫他們圓夢,」潘瑞根說。
今年,一位曾經混過八家將的學生考上林口體育大學,阿公阿媽都開心的不得了!
另一位學生,剛進來學校時受了傷,潘瑞根天天幫他敷藥照顧他,他今年獲得全國中學運動會比賽第一名,整個村子坐著遊覽車來看比賽,高興的不得了!
而當年林義傑考研究所,考了七次才考上,每次落榜都會來找潘瑞根尋求慰藉,潘瑞根總是充滿信心的對他說:「遲早有一天你會考上的,我對你非常有信心。」後來果然中正大學錄取了他。
「要慢慢磨,用正面的思考來滲透他們,」潘瑞根說,這些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訓練,他們更需要好的教育,包括好的言教與身教。
在採訪過程中,潘瑞根不時翻開他的行事曆與筆記本,上面貼滿了密密麻麻的文章,兩性觀念、親子教育……,各式各樣的主題,都是潘瑞根準備與學生分享的內容。
「我想把孩子教好,幫他們實踐夢想,可能是這樣的使命,讓我到今天還想繼續當個教練,」潘瑞根談起他現在的心情。
十五歲喪父,國中畢業就從埔里來台北打工,為了填飽肚子,當過鐵工、修過音響、送過便當……,少年的潘瑞根曾睡在溼答答的工寮裡,以淚洗面,不希望人生就這麼過下去,卻也不忍心回家增添母親的重擔。
不知人生何去何從的潘瑞根,決定要繼續念書,靠著吃苦耐勞的毅力,他半工半讀一路讀到研究所。更因為他在運動上的優異表現,在軍中獲得擔任教練的機會,從此發現了自己做教練的專長,當教練,也成為他人生追求的夢想。
從一個月八千元的薪水擔 任體育 老師開始,到如今他已擔任教練超過二十五個年頭。這二十五年來,潘瑞根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,不只在田徑場上,更在他們的人生裡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國榮桌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